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大隋兴衰四十年2·饥饿盛世 > 第四章 开皇之治

第四章 开皇之治(7 / 12)

归原主,不夺人所爱,这才是真正的风雅之举。

除了收集图书之外,隋文帝还敦促各级政府兴办学校,平陈之后,更是大力网罗南方的文化人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既富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办事的君臣,隋朝的文教事业才发展得如此有声有色。

三、整顿吏治

一个社会真想良性发展,光有经济和文化成果还不行,还有一个指标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吏治状况。因为官员不仅是老百姓的管理者,是各项社会事业的组织者,也是国家和老百姓之间的桥梁,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只有官员清正廉洁,人民对政府才能有信心,国家也才能获得发展。这其实也就是直到今天还非常敏感的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太不容易了。因为隋初的官僚基本都是行伍出身。这不难理解。此前中国一直处在战乱之中,不仅在国内和不同政权之间打,还要跟突厥打。将军打了胜仗,总得有安置。怎么安置?一般做法就是让他们去当地方官。这样一来,隋初的地方官基本都是军人出身。

问题是,当军官和当地方官的要求截然不同。

首先,军官治军,以威为主;而地方官治民,则应该以慈为主。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慈不带兵”,当将军讲究令行禁止,不能太婆婆妈妈。但是,地方官则被称为父母官,既然为人父母,当然要爱民如子。这是很大的区别。

另外,对将军,人们主要要求他勇;而对文官、地方官,则主要要求他廉。南宋的岳飞说过:“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直接反映了两类官员节操侧重点的不同。正因为军官和地方官基本要求不同,所以,让军官去当地方官,往往当不好。好多将军说起打仗来头头是道,但是,一谈起治理国家就不知所云,所以,履职水平普遍不佳,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举个例子。当时有个叫燕荣的将军,性格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