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
今天再回头看,我们会意识到,牛弘了不起的地方,除了力主国家优先发展文化事业,展现出学者的战略眼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点是脚踏实地,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重视老百姓的利益需求。牛弘能想到这一点,并非出于本能,因为他自己在经济上并不敏感。
《隋书》记载了一个著名的故事,牛弘的弟弟是个酒鬼,有一次喝醉了酒,把牛弘家的牛给杀了。这牛可不是耕牛,而是牛弘的座驾,牛没有了,牛弘怎么上班呢?牛弘的妻子非常不高兴,等到牛弘回家,赶紧跟他告状说,孩子他叔叔把牛给杀了。牛弘一听,只说了两个字——“作脯”,也就是做牛肉干,说完就到一边闷头读书去了。妻子不甘心,又走过来说,叔叔无缘无故就射死咱家的牛,这也太可恶了吧。牛弘连头都没抬,说知道了。说完继续读书,不为所动。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牛弘本人并不是个斤斤计较于钱财的人。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眼光高远,对个人私利并不在意的人,却能够切实体察老百姓的利益需求,保障老百姓的利益需求,这就是真正的政治家风度。
牛弘伟大,隋文帝更伟大。
隋文帝只正经上过两年学,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能够认识到发展文教的意义,并且能动用国家的力量推动文化发展,这就是一个有眼光、有见识的皇帝。
事实上,在文化方面,隋文帝不仅见识高,做法也比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高明多了,甚至比号称千古一帝的唐太宗还高。
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尤其喜欢《兰亭序》。即位之后,通过坑蒙拐骗的方式千方百计地搞到自己手中。搞到手后,就再也不还给人家了,留在自己身边把玩。这也罢了,最出格的是,到了晚年去世的时候,他干脆要求把《兰亭序》带到陵墓里,陪他殉葬,让别人永远也别想再看到,这不是自私透顶的行为吗?反观隋文帝,抄完图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