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等各种配合。世事艰深,远不是张口即来、坐言起行那么简单。
薛涛如今督护河东军府,也想做出一番事迹以回报沈大将军知遇拔举之恩,像是早前关中、陇上乃至于陕北一系列战事,他也都频频请战,但行台最终还是因为河东军府草创、士力仍需驯养为由,拒绝了薛涛的请战,只是让他安心修整河东军事,必有可战时机。
得不到出战表现的机会,薛涛失望之余,也不得不承认行台这一决定也确是稳妥。跟其他几路王师相比,河东军府将士种种还是多有欠缺。
倒不是说河东军士怯懦不敢争功,而是跟其他各路久经战事磨练的王师部曲相比,欠缺了那种一往无前的锐气、将士用命的决心以及令行禁止的军威。
西线战事,看似一路凯歌高奏,但若换了河东军士上场,薛涛还真的不能保证也能如此顺利。他就算自己有着每战用命、舍生忘死的勇猛,但战争终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本身处境的尴尬,也让薛涛在河东督护的职位上有些束手束脚,许多原本很简单的事情都因此变得复杂起来。
河东军府的创建,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波折,但小纠纷却是不断。薛家作为河东境域之内势力最大、拥有部曲最多的武宗门户,薛涛又被行台任命为督护将主,这难免让乡徒们有些迟疑不定。
因为河东地处要冲,旧年久经兵祸,流散在郊野的生民已经非常少。军府想要创建起来,兵源主要便来自于各家乡户的私兵部曲。
但是乡豪们都眼望着薛家什么做法,薛家若入编部曲太少,他们自然也不愿多出人力,薛家若编入部曲太多,他们又要觉得薛家是借势行台并自仗家势,打压他们在军府的存在,兼并他们的部曲。
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河东军府的建制简直就是混乱不堪,最多时达到十几座军府拥挤于河东这狭窄地界中。之后经过薛涛多方奔走,努力说服,军府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