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升起的方向,背对落日。最大、最壮观的吴哥窟却反过来,面朝西方冥界,被认为是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庙。
柏威夏寺的结构与众不同,不是从平原上建起的寺山,它的“基座”已经是一座高高的山崖,这是一;其二,寺庙的门脸既不朝东也不朝西,而是坐南朝北(泰国方向);第三,进入核心殿堂之前要通过五道回廊,虽然回廊是吴哥古典时期寺庙建筑共有的特色,但这里的回廊不像其他寺庙那样呈同心嵌套的“回”字形,而是由南到北一字排开,从中央殿堂到第五回廊的距离长达800米。
第四回廊南门的山形墙上刻有一座浮雕,乍看像在描绘拔河比赛的情景,无疑是印度教经典神话场景“乳海翻腾”。第三回廊呈十字形结构,北门上有取自《摩诃婆罗多》情节的浮雕,表现湿婆与阿朱那斗法;南门山形墙上刻有骑着水牛的冥神(夜摩天)。这些雕刻都不及吴哥窟和班迭斯雷寺的精美,让我觉得柏威夏寺在雕刻艺术上的吸引力比不过建筑的气势及地理环境,特别是寺庙南端那一道直落深渊的断崖。从第五回廊一路走来,整个参观过程就是在800米长的中轴线上步步行进、景观在眼前渐次展开的过程,有一种节奏感、韵律美。最终,一切都在悬崖边戛然而止,像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就是这道断崖,在1907年它本来有希望成为泰柬分界线,然而阴差阳错,它在红色高棉时期不幸充当了42000名难民的鬼门关。
悬崖边上,我被一个柬埔寨士兵拉住练习英语口语:“你叫什么名字?你从哪里来?”
我问他这里能不能看到泰国。
他把我带到第三回廊外,空地上支着一座三脚架,一台望远镜,镜头对准山下某个地方。他指指望远镜:“泰国。”
俯身贴近镜筒,一个有点模糊的画面突然跳出来,近在眼前。我看到一栋建筑,像是个观景台,旗杆上飘着红白蓝三色的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