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守军根本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戴着防毒面具冲上守军阵地的日军往往只需要向里面丢上一阵手榴弹再用刺刀补刀,中方阵地上就不会再有一个活人。
这是日军用以攻坚的最后手段,但面对没有防毒面具的中国守军,却无往而不利。
其实,年轻的中尉并不知道。在战争的初期阶段,用火炮和飞机基本已经可以节节胜利的日军还没有大量使用毒气。就是在太原保卫战之时,不管是位于晋北的忻口还是晋东的娘子关,侵入华北的日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于是,开始大量使用毒气弹。
而运抵井陉县城的毒气弹,数量高达五卡车。
这个时期日军所用的毒气弹最为普遍的是一种被称作“红剂”的毒气弹,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染色剂,而是一种可溶于水、可燃、可爆炸的呕吐性毒剂。只不过是欲盖弥彰的日军做贼心虚规避研发的毒气弹的常用名,以颜色指代,红色便是这种呕吐性毒剂的标记色,“红剂“由此得名。
正是在山西之战中日军使用毒气弹尝到了甜头,红剂毒气弹在日军尤其是华北日军中得到了大量应用。现在,还只是开发出了炮射式的毒气弹,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战争的需要和技术的更新,日军还开发出了容器式、手掷式、发射式、航弹式共四大类“红剂“武器。
中国军民,将在漫长的抗战岁月中和丧心病狂装备了大量毒气弹的日寇作战。
而据战后美军从日本陆军兵工厂缴获资料中的《昭和 7 年--昭和 16 年陆军毒气弹产量表》进行不完全统计,从 1932 年至 1941 年间(欠缺 1940 年数据),日本陆军光是红剂毒气弹总产量便达到一百七十八万四千零六十七枚/具之多。巨大的产量,充足的储备,成为其在中国战场滥施滥用的主要保证。
值得说明的是,“红剂“毒性虽然远胜于一战德军同类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