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些情况。长孙无忌是不会把这样的小吏放在眼里的,嗯啊应付,后来干脆闭起眼睛不理睬。
袁公瑜又气又恼,也难免说些难听的话,最后气鼓鼓的走了。长孙无忌不替自己争取机会,那可就别怪别人不给你说好话。
等袁公瑜前脚刚走,而长孙无忌却赫然发现自己房间中不知何时房梁之上多了一条白绫,环顾室内,竟然发现了吴王李恪的身影。
换了谁,见到冤家魂魄,都会吓个半死,长孙无忌也是如此,大叫着后退几步,惊恐不安。
再后来,长孙无忌发现李恪有影子,并不是鬼魂,诧异的问为何吴王还活着。李恪也没有隐瞒,便将事情经过讲了一遍。
对于国师偷梁换柱,长孙无忌感到震惊之余,也是倍感无奈,原来在很久之前,国师就已经控制了所有。
李恪说一命抵一命,如果长孙无忌赴死的话,他也会放过长孙家的子孙,反之,都得死。
长孙无忌自感重回京城无望,而且年纪也大了,这么懈怠了几个月,早就不懂如何打理公务,最后在李恪冷漠的注视之下,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当袁紫烟得知之后,也没有过多埋怨李恪,只是让李山按照山庄的规矩处置。李山自然不能容忍手下背着自己做事,尤其还是极为信任的义子,亲手杖责三十,而且还罚他做最苦最累的工作半年之久。
李恪毫无怨言,他也知道义父此举是磨练自己的心性。
转过年来,时遇大旱,百姓多有传言,说是武后弄权,排除异己,残害忠良,为上苍的警示。
这些当然都阻挡不住什么,正所谓新年新气象,武媚建议大赦天下,鼓舞人心。
反对武后专权的声音还是有的,然而就在此时,李治的病情却开始加重,甚至犯病之时,眼睛都看不到东西,群医束手无措。
于是武媚更忙了,几乎代替了李治,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