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老三却要迟一些,不用急的。”
“什么不急,说你头发长见识短你还不承认,我问过其他人了,这读书考取功名得趁早。咱们大明朝最喜欢神童了,每次科举,考官总要取两个垂髫小儿,助他夺取功名。如此,方能章显地方官的教之功。若是再拖延得几年,拖过十六岁成年,没有便宜好占了。所以,十二三岁秀才最好。”梅康低声道:“前几日我找人打听过了,今年因为朝廷外察岁考,我省的童子试无法如期举行,特延期到下月初六开始。老三必须去争取一下,如果过了童子试,后年十四说不好老天保佑让他得个举人。否则,拖两年,他一满十六,只怕没戏唱了。因此,今年的童子试,老夫是誓在必得。哎,咱们家这些年没出过有功名的读书人,在场面行走吃的亏还少吗?”
明朝以科举取士,但科场有个特别,喜欢录取神童。这除了有考官想要章显自己的教之功捞政绩之外,估计也有人特有的想要成一翻佳话的趣味。
实际,一旦有神童被发掘出来,顿成朝野美谈。远的有嘉靖初年十二岁秀才,二十一岁进士的杨慎杨升庵;近的有嘉靖十二岁举,二十五岁进士的张居正张白龟。
可见,科举场也要出名得趁早,年龄是优势。
“原来如此。”老妻恍然大悟,又哼了一声:“还是那句话,天下的教书先生多了,没有他王屠户还吃带毛猪,咱们也不用去请什么扬州、南京、苏州的先生,我看这县里有的是大才子,近请一个是了。”
说罢,她转头问一个家丁:“你说,咱们县才学最高,名气最大的人是谁,去请,他要多少束修都成,只要能辅导咱家老三的功课让他个秀才。”
家丁有点尴尬:“这个,这个……小人不敢说。”
梅朴母亲大怒:“你这刁奴说话吞吞吐吐,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家丁:“太太,你先得恕小人无罪。若说起我县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