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军的抚标官兵十余人一块押送,当然不用担心路上会遇到什么问题,而且肯定会满足钟南风远远看一眼戚继光的要求。
从杭州去宁波府这一路虽说水陆均可,但为了舒适,大多数人仍然会选择坐船,汪孚林一行人自然也不例外。由于这一程路上有的水路是已经开凿了很多年的运河水道,所以他们此次顺水顺风还好,若是又逆水又逆风,船吃水又重,很容易搁浅,那就一定要雇佣纤夫牵引。
因为这一行人比之前还要更多,马匹也很不少,于是汪孚林便索性分了水路陆路两拨人。一拨人管着十几匹马打前站,另外一批人则是坐船。小北原本恨不得走陆路,可在叶明月的严正告诫下,她终究还是不得不继续怏怏坐船。
从唐宋以来,宁波就一直都是东南有名的大港口之一,明初洪武禁海,但永乐年间,郑和都能一次次下西洋,这里也曾经重设市舶司,后来庞大的远洋船队渐渐消停下来,所谓的市舶司也就只是维持着入不敷出的朝贡贸易,但却是官方和日本往来的唯一通道。直到嘉靖初年的争贡之役。那一仗死伤军民无数,因此朝廷一怒之下就彻底关闭了贸易渠道,严厉禁海。可正因为如此,才为后来的倭寇肆虐埋下了伏笔。
历经多年抗倭,随着几大交通倭寇的海商集团彻底覆灭,一度是东南主战场的宁波自然也逐渐恢复了过来,但却和杭州的兴旺繁华不可同日而语。原因很简单,尽管隆庆开关,封闭多年的海上贸易仿佛就此解禁,但官方的通商渠道月港在福建漳州,极其偏僻,甚至有说法声称是只允许漳州泉州两地商民出海,船引又极其有限,因此曾经比月港更繁荣发达,常年通航日本的宁波双屿,这些年尽管仍有在官府眼皮子底下的走私,但却比从前萧条多了。
这些,都是汪孚林前往宁波这一路上,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方先生和柯先生对他少许解说的宁波局势。用两人的话来说,想当年的宁波大户除却极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