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文艺时代 > 第六百二十四章 第二场

第六百二十四章 第二场(1 / 4)

“第五代刚出来的时候,完全是反戏剧、反故事,追求一种形式感和视觉化。因为那时的社会风气就比较人文,全民都在思考,你够偏够怪才有市场,就是大6的所谓文化精英的市场,人家会高看你一眼。比如红高粱拿金熊的时候,张艺某简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啊,肩负国家兴衰的那种感觉。”

台上,张先民侃侃而谈,接着道:“而且西方社会爱看这些东西,我们有十多年的文化断层,就没在国际上露过面,他们觉得中国特神秘。第五代的片子不是反映当时的中国,可由于这种窥探癖,反倒成就了那些荣誉。然后到了九十年代末,第六代冒头,西方对中国的兴趣也生转变,他们想看一些相对真实的东西。所以第六代早期那些表现边缘群体,城乡变迁带来的种种困惑,在海外有大量的市场我说这些什么意思呢?就是国内艺术电影的变化与海外市场的变化,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是互相的一个作用。”

在他左右,还坐着几位嘉宾,分别是葛文、市川尚三、杜特龙、阿尔伯特和程颖。台下,仍然是曹宝平、焦雄屏等人,还多了几家影视公司的高管。

昨天是交流一些新人导演的生存状态,今天更高端一点,针对国内电影在海外行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而张先民说完,葛文消化着翻译机里的内容,点头道:“我同意张先生的看法。94年,王晓帅带着冬春的日子来到鹿特丹,那里面的技法和思考让我们全场惊艳。但如果五年后,另一个导演带着类似的作品来鹿特丹,哪怕他拍得会毫不犹豫的拒之门外。因为你没有创新和进步,电影三年就会更替一批观众和审美口味,作为导演还在走前人的老路,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看过很多中国独立电影。无论新导演还是比较成熟的导演,他们通常会犯一些相同的毛病。比如,喜欢将纪录片和剧情片结合在一起,中国做得最好的就是三峡好人。但它已经是巅峰了,后来者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