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生产合作社刚开始,有一部分地方开始搞包产到户。三年困难时期,安徽搞了“责任田”,其实也是包产到户。大概是1964年、1965年,有些地方又搞过,都没搞成。这实际上体现出,人民对大锅饭这种分配方式,已经有很长时间不满意了。
而到了包干到户,尽管土地集体所有权没有改变,但农民的经营完全读力。农民把包干到户概括为:交够国家的、留住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实际上,没有包干到户,人民公社是取消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有历史贡献——在别人开始搞包产到户的时候,他们一步搞了包干到户。后来理论界、学术界在讨论包产到户是什么姓质、姓社姓资、允许不允许的时候,农民已经开始进行包干到户了。
很多人确实没有太顾及这个(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区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包产到户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原有体制下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而包干到户,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对整个农村经济体制乃至农村的财产制度进行改革。
《新华曰报》:它是一种更深刻的改革?
萧宸:更深刻的改革。实际上它为市场经济的发育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新华曰报》:乡镇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这与包干到户是否也有着深刻的关系?
萧宸:当然是有关系的。1984年华共中央下发一个文件,关于加快社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指导意见。社队企业,有公社办的、有大队办的、生产队办的。社,就是人民公社,队就是生产大队或者生产小队。1984年初还叫社队企业,后来为什么叫成乡镇企业了呢?就是有很多企业不是社队办的,社队后来也没有了,其中有很多是农民自己办或者联户办的。农户和联户怎么办得起来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行包干到户,消费之后还有剩余,变成积累,可以往土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