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人老经验多,王四五听了颇有条理地答道:“这炉子每次可得铁料一千斤左右,每月少则开炉两三次,多则四五次。”
听完,刘宽当即在心中计算起来。
王不群先前说六合铁场有21座炼铁炉,但里面其实有4座是炒钢炉,所以真正的炼铁炉只有17座。
若以平均每月每个炉子开炉三次计算,六合铁场一年大概能冶炼生铁61万斤有余。
来之前,刘宽查阅过工部与冶铁相关的资料。
洪武七年时,大明的十三处铁冶所多则年得铁料一百六七十万斤,少的则只有二三十万斤。
一处铁冶所通常下辖多个铁场,故而六合铁场能年得六十几万斤铁料,产量在此时着实算高的了。(前文铁冶所设定有误,已改。)
然而,这个产量别说跟后世近现代钢铁厂相比,即便是与大明中晚期相比,也是有明显差距的。
刘宽记得当年看到一部比较考究的明末小说中提过,晚明时钢铁行业已颇为发达,民间炼铁往往一炉可得两三千斤!
同时还发明了类似于小高炉的瓶炉,以及转炉炼钢法,又有著名的苏钢诞生(疑似中碳钢,甚至是高碳钢)。
所以,眼下六合铁场能改进的地方真的很多。
刘宽并未着急,又向王四五询问了一些别的情况。
这一问,方得知王四五等人大多是住坐匠,虽说按规定是每月服役十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将服役期累计起来,每年在场中连续服役数个月。
从这里就能看出,大明工匠制度本身很僵硬,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需要做出变通,方能成事。
随后,刘宽看过附近的另外几座炼铁炉后,又去视察了炒钢炉。
相较于炼铁炉,炒钢因过程中需要搅动铁水,故炉子矮了不少,只有一丈多高,却要略微宽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