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时分,本该就寝的朱翊钧,正躺在床榻上,双手交扣放在上腹,睁着眼睛呆愣地看着房梁。
失神的模样下,却是在回想着白日巡视大兴县的见闻。
尤其那一句“没闺女就只配种下田”,一直在朱翊钧脑海中循环不止。
他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不止他知道,在场的一众高官显贵,同样了然于心。
借贷,是一门古老的行业。
有史以来,官贷要略早一些,《周礼》有记,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
私贷紧随其后,首先有载的是苏秦“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
苏秦与谁借贷且不论,但其中暴利,不言而喻。
也正因如此,从古到今,那些有一定产业的有“识”之士,大多会选择这个左脚踩右脚的投资方式。
寺观便是个中翘楚。
道门还好些,走通了上层路线,在人前往往显得收敛而体面。
而走底层路线的佛门,吃人的模样就不太方便藏着掖着了。
直接一些的寺庙,干脆入教的时候直言不讳告诉信众,“凡有来入教的,先着上二十两银子,把这二十两银支,生着利钱,修桥补路,养老济贫。”
委婉一些的,便是借贷了,大和尚多是“贷于人,而复贷人,而更营之,而又以能与人取之。”
至于利息。
读书人利息低一点,三年翻一倍,譬如李生便“因负了寺僧慧空银五十两,积上三年,本利该百两,遭和尚终日索债。”
自耕农、小商户则高一些,两年翻一倍——“山顶有寺,供五福神,必到佛前借本,持其所挂楮镪去,年以四成五还利。”
高达四成五的年利,自然不是谁都能还得起的。
于是,作为抵押的商铺、田亩,便顺理成章地落入大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