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我在大夏窃神权 > 第457章 知性论

第457章 知性论(4 / 7)

,不是越精练就越正确,我倒是有一种新的理解,长孙伯父可愿听?”

“愿闻其详。”

“儒家圣人和道家圣人对民智的理解,我认为可以从‘知’和‘性’来解释。”

“所谓的‘知’,就是人对于万事万物客观认知,就比如钻木取火这些知识,这些知识不以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认知而改变,同时能够指导我们人生活生产,让我们过得更好,这就是儒家圣人开办私塾,教导百姓的初衷,也是‘启智’。”

“所谓的‘性’,是人对于万事万物自我感性的认知,包括愤怒,喜悦,仁义,道德,这些情绪容易被引导乃至于误导,所以道家圣人认为应该克服,不应该成为人们去判断,处理事物的标准。”

“同时‘知’和‘性’一定是在人学习知识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同时可以互相转化。”

周铁衣说完这段话,长孙丹起身,一边踱步,一边认真梳理。

第一段对于‘知’的定义很好理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狭义的‘知识’,但是对于‘性’的这种提法,长孙丹还是第一次听说。

“仁义道德也是‘性’?”

长孙丹眼前一亮,如果将仁义道德判断成为愤怒,喜悦等一种情绪,这对儒家经典的杀伤力一点都不亚于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自然是性。”

周铁衣十分肯定地说道,“不仅仁义道德是性,法律也可以是性,这是一段时间内人类社会共同的认知,但这种认知却不是客观真理,必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长孙伯父可用前朝的法律来判本朝的案子?”

周铁衣这么一说,长孙丹瞬间就醒悟过来了。

法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道德的一种,只不过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同时道德也会影响法律的判断。

就比如长孙丹就遇到过几次这种棘手的案子,假如一个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