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几十年后经过几个版本修改之后的成书。
你们现在想达到那种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杨介夫的事,是怎生回事?”李东阳问道,“济之说,是你跟陛下进言的?”
张周道:“在下只见过杨侍讲一面,觉得他或有亲眷要离世,此事多由陛下所决定,兄弟二人回乡省亲的决定也是由陛下所下达,在下并未如此建议。至于陛下因何有此决定,在下也不知晓。”
张周俨然把自己当成一个知无不言的“好学生”。
帮刘健他们窥探皇帝的心机。
答疑解惑时也没有刻意去回避什么。
但张周在言语之间,有意做出了一种“不是我针对你们,而是陛下有意针对你们”的势头,也算是给刘健他们提个醒了。
文官当政是很好,但结果很容易适得其反,孝宗仁厚可以受你们摆布,等以后正德皇帝登基,就算那只是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仍旧会因为文官所给的压力,而被激发反抗之心。
还不如把自己的姿态摆低一些,不给皇帝压力,其实也是不给大明找麻烦。
“三位阁老,在下只在杨侍讲一人身上能探测出一些什么,多也是根据一些人情世故,或是之前就得知的消息所做的建议。”
“陛下也问过在下这个,在下也明确说过,普通人的寿数,是没法通过天机来推算的,人为因素所占居多,多数事也不以天机而定。”
张周既像是要把自己摆在一个普通文人的立场上。
也是在讲述事实。
他产生的蝴蝶效应已经足够大,本来应该死的可能到现在都没死,本来没死的也可能已身埋黄土,并不一定需要他直接去接触或直接改变……
人文的改变最容易呈现几何倍数的递增,杨廷和的母亲虽然人在蜀中,张周也没法确定自己是否已影响到老太太的寿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