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的层次,讲利益就庸俗了。能够青史留名的豪杰,往往都是理想主义者。
为了信念,才能奋不顾身。
朱翊钧笑着说:“我跟谭纶讲海上争霸,跟王国光谈税制改革。趁我南巡热闹之际,王国光会接连上关于税制的奏折!”
“你跟他们谈?”晏珣反问。
朱翊钧愣了片刻,说:“珣珣放心,父皇都知道的。他们也知道,是父皇授意我去。”
“如此甚好。”晏珣笑着说。
到了今年,隆庆皇帝的身体似乎好了很多。李时珍都说,皇帝的情志抑郁症已经养好。
皇帝如果活得久,年长的太子权势重,不一定是好事。
但他点到即止,不会把话说得太直接。
晏珣没有问王国光具体要上什么奏折,既然朱翊钧不主动说,他也不是一点风声都不知道。
王国光要刀刃向内,针对边防储备粮食日渐衰亏,提出对付奸商的对策……这里的“奸商”,特指涉及军粮运输的晋商。
风声鹤唳已经渐渐响起,下半年又是风云激荡。
大明要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弊病,一时的动荡是必然历程。
“殿下,我们南巡到上海,趁机到海上走一走,可以花一个月时间,去倭国签一份条约。”晏珣压抑着兴奋,微笑着说:“这份条约,叫《京都条约》还是《马关条约》好呢?”
“马关?是何处?”朱翊钧好奇地问。
“倭国本州岛的最西端,与大明和朝鲜遥遥相望的地方有个山口县,下辖一个‘赤间关’,其中间字的发音是‘马’,侨民简称其为‘马关’。”晏珣细细解说。
“珣珣,你对倭国了解得很多。”朱翊钧神色敬佩。
“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战胜敌人,先要了解敌人。”晏珣说。
朱翊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