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于看念,更听。试读龙树菩萨的《观三相品第七》中的一段儿:
生生之所生,生于彼本生。本生之所生,还生于生生。
若谓是生生,能生于本生。生生从本生,何能生本生?
若谓是本生,能生于生生。本生从彼生,何能生生生?
若生生生时,能生于本生。生生尚未有,何能生本生?
若本生生时,能生于生生。本生尚未有,何能生生生?
一个砍柴的青年,一字不识,就因为听了一句金刚经,就摇身一变,成了博学多识,思想深刻的祖师,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六祖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他的正确思想一定是刻苦读书,努力学习得来的。武则天曾派人问六祖最精妙的佛理是如何?六祖答:“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这个说法就是从龙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的思想中学习来的。
由此可见,六祖一定识字。识字就要有书看,六祖若识字,必有藏书。《五灯会元》就记载荷泽禅师曾于曹溪宝林寺阅《大藏经》于内。“施主一席话,老衲有切身体会。想当年初到新州之地,有事想与当地人沟通,双方都听不懂对方所言,唯有用文字表达也!”一定听了张柬之刚才所言,不由得想起初到新州时的情况。
释如颌首认可:“施主所言甚有道理。”跟着摊开手掌,又道,“请继续。”
张柬之话锋一转:“更糟糕的是前人的书面语和口头语言发音是不一样的,《韵书》只注文言,口语是没有注音的。因此人们说出来的话是没法写出来互相交流的。也就是说,就算是能明白佛理,你也不知道你说的口头话能对应文言上的哪个字。”
张柬之说到这里,锐目如鹰的目光在禅堂巡视了一遍,停在释如身上,又道:再举个例子吧。当朝才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