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就会安排更重的活儿去为难,很快官厂内的人,都加入了各个山头之中。
生产效率开始下降,虽然只有一点点,但让王崇古担忧的是,他感受到了匠人们的怨气和彼此的敌视。
本来官厂高度封闭的生产模式,而且很高的福利,匠人们都比较平和,可这工会一出,立刻没有了过往的平和,吵闹开始了,而且争论不休。
到了这个时候,王崇古就开始后悔了。
“后来呢?”朱翊钧驻足,看着匠人们拉动刚刚清洗好的毛呢,塞进了一个手摇的圆筒里,然后有些板结的毛呢,这头进,那头出,肉眼可见的蓬松了起来。
大明皇帝觉得非常神奇,更加神奇的是,另外一边,有个铁马驱动的圆筒,在做着同样的工作。
随着铁马的产量增加,一些重复性很高的工作,都在用机械尝试代替。
“后来,这些大把头开始收月例银了。”王崇古面色痛苦的说道:“他们之前真的不这样,但自从成了工会的大把头,有了这么一层身份后,就变了,他们要求每个人都要缴纳一钱的月例银。”
“这是我的错,我错误的高估了官厂的整体情况。”
王崇古知道自己犯了一厢情愿的错,官厂读书的匠人并不算多,读书明理,最起码的人人都是大明的一块砖,没有谁比谁尊贵,就这一点,就没有广泛认同。
其实在匠人眼里,陛下就是大东家,王崇古就是大掌柜,他们就是皇帝的家奴,是陛下收留了走投无路的他们,给了他们营生,让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们能够活下去,而且是体面的活下去。
这种想法非常的普遍。
君权和臣权的冲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在大明,绝大多数的臣子,都是读书人,他们甚至有些嚣张到无视皇权的地步,而且王崇古本身就是个僭越之臣。
他低估了大明等级森严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