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指出自己新研制的连弩尚有四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是质量太大,只能以车载送,倘若人力搬运,恐难持久,所以对于岭南地区道路狭窄、崎岖,难以行车的地方,运送起来就很困难了。他考虑按照是宏辅当年制造礮车的故技,将来尝试把连弩分解为方便临时组装的多个部分,那么由二三小卒扛着,就能跟上行军速度。而且使用时若以一人操作,一人换匣,发射速度也会更快一些。
第二是准头不足。一则为了便于连续发射,铁矢无羽,很难保证平稳飞行;二则常用的弩上多设“望山”,方便瞄准,但连弩上的矢匣占据了“望山”的位置,导致瞄准不便,准确度又大打折扣。
第三是成本比较高,弩具上运用了整套六枚齿轮,暂时以铜铸造,这年月铜可铸钱,或名为“金”,所以仅仅这些齿轮的花费就很昂贵了。即便将来更为铁制,要求齿轮可以精确咬合,亦非普通匠人所可办也。基本上造这一台连弩的费用,可制强弓五张、劲弩四具。
四就是射程还不能令人满意。诸葛亮采纳了是宏辅的建议,以麻杂丝,绞绳做弦,经过试验,对于潮湿气候的适应性很好,但其弹力终究比不上兽筋之弦。而且铁矢沉重,也制约了有效射程。倘若是普通的四石六斗踏张弩,配以羽矢,怎么着也能射到一百二十步开外才对呀。
诸葛亮说了,这四个问题,某些我已经有了思路,只要给够研制的时间和经费。并不难解决,某些却还没有合适的改进之法。所以我才先来演示给老师您看哪:“先生曾损益礮车,别有巧思,或能启亮之智也。”
是宏辅皱皱眉头,心说我哪有那么多的巧思?况且杠杆还则罢了。对于齿轮,那是一丁点儿研究也没有哪。转过头去注目马钧:“德衡以为若何?”
马钧正瞧着诸葛连弩,心痒难搔——他自从入都为官以来,事务烦冗,已经很久都没有摸过自己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