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要过关,需得要论法破之,以佛法无边广大令这位不知其身份来历的道长主动退去,方才算是过关。
否则若是斗法比试神通的话,以方才这道长展现出来的手段,未必有必胜之可能。
观世音嗓音温和,论述了自身斗法之后,做了总结,道:“是五蕴之感,五根境,凡人之痛苦,大多是从此开始的,若可清净本能,觅之了不可得,便可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不受凡尘诸色侵扰,如此是为观空。”
少年道人索性盘膝坐在地上,伸出手虚引,询问道:“可以见得种种色相皆空,那么,观世间万物,是万相,亦是空;观自我,是清净,也是空;为善是空,作恶是空,如何不偏斜入邪道?”
菩萨沉默许久。
回答道:“是可观假,虽知道万物是空,诸相是空,然不毁万物,仍旧在空中建立一切事物,是为观假。”
那少年道人复又沉吟许久,旋即笑问道:
“既观空,亦观假,那么又和正常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你看,常人不观空,仍旧沉沦于外相诸色,是行走于世,不毁万物。”
“菩萨观空,亦观假,也行走于世,不毁灭万物,只是如此的话,二者不同又在何处?”
观世音菩萨缄默许久,道:“诸色,诸相,诸空……”
那少年道人看着眼前的僧人,他虽年少,但是曾和佛陀论佛法,曾受道祖亲传法,根基底蕴不差,此刻又是从和眼前僧人修持之法不同的道门方向去看,自是不同,于是笑着道:“若如此,在观空,观假之中,再多增一门如何?”
皱紧了眉头,苦思冥想的观世音菩萨道:“请说。”
少年道人道:“观中。”
观世音菩萨呢喃道:“观……中?”
少年道人温和道:“是,以此为三观,第一观空,看一切事物皆空;次假,虽知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