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臣倒以为可以从容整军,以煌煌之势灭除其国。前去对马岛之海陆两途先理顺,琉球嘛……倭寇祸害越久,王师至时,琉球百姓才会更加箪食壶浆。”
杨慎微皱眉头:“海陆两途去对马岛?”
“以朝鲜如今局势,他们还有多余精力灭除倭患吗?大明出征,自然不能只靠海运输送军资粮草。朝鲜愿不愿让大明借道,允不允大明带着银子就近采买粮草,这不是正好让朝鲜多个烦心事,也让大明有引而不发、使日本诸地争战先更加剧烈的缘由。”
斋宫里,大明君臣“坏”得很。
朱厚熜点了点头:“其余诸藩正好有个两三年时间,好好琢磨,怎么按上国要求的标准来改善政风民生。”
不是立刻动手了,有改正的时间。
这算大明天子仁慈吗?
可是终于知道了这次要订立什么样公约的诸国使臣们炸锅了。
天地坛不远的大同馆里,诸藩使臣们在热议,但部分人用的却还是大明礼交部派的通译。
没办法,大明官话才是通用语。让他们用各自的方言交流,能聊得清楚吗?
于是场面显得很尴尬,发言很拘束、很谨慎。
“不止是计重、计长短?”
通译们转述时不免夹带“大明公货”:“不止是轻重、长短、多少这些要依据上国确定的新标准才能与大明通商?”
有使臣就回答了:“关系到有没有资格通商啊,这真是……”
而通译们说的是:“现在木材、鸟粪、石头……许多东西都能卖给上国,如果是为了能继续贸易,那么……”
可诸藩使臣们关注的焦点并不只是与贸易资格有关的计量标准,而是另一件事。
“为什么一定要保证那些奴人们的衣食住行,才能继续册封国主?”
对这样的问题,大明礼交部的通译们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