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些人中战斗力较低的妇孺占了多数,但按照规模,苔原避难所绝对算得上是中大型避难所!
并且,在山包中放置的这艘船,也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实力。
和希望号不同,苔原避难所用来迁徙的船,是一艘木质帆船。
当然,并不是苔原的人不想用钢铁来造船,也不是他们没有相关的技术,而是材料和制造速度!
没有熔炉24小时无休止工作提供的钢板,没有模块化船厂的简化建造流程,没有械工不眠不休的超强工作效率。
根本达不成“希望号”这样的奇迹。
所以,在一开始,基本上99%的避难所,都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了木质帆船。
回看历史,华夏的造船业只有到了近代才开始落后于世界。
在古代,华夏造船工业始终是领先于世界的。
且不说郑和下西洋时庞大的战舰群,就是隋炀帝时期,在大运河上徜徉的“大龙舟”,上下已经达到四层,共有一百六十个房间。
这样庞大的船只,即使放到现在,有些国家也未必能够制造出来。
在有着先人遗传下来的经验后,这一生存竞赛,各国的优劣势便明显的发挥了出来。
按照人数划分,300人以下都会被称为小型避难所。
300-500,则是会被称为准中型避难所。
500-700,中型,700往上,便是大型避难所。
天灾之下,第一轮船只制造竞赛中,在距离灾难只剩三天的这个时间点,战况非常明确。
那些没有资源积累的小型避难所,将会构成整个竞赛等级中的最底层。
这种避难所,没有实力足够的领头羊来形成凝聚力,构成避难所的村民,也不愿意相信管理层,缴纳物资形成村子的集体物资库。
自然而然的,所有村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