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四年,举贤良方正晁错,任为太常掌故,兼太子舍人、门大夫!
——汉武帝建元元年,举贤良方正公孙弘,聘为博士!
作为‘贤良方正’群体的代表人物,贾谊贾长沙的大名,自是垂名青史;
《尚书》博士晁错,以景帝学师之身,在景帝朝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更凭一己之力推动《削藩策》,一举戳破了‘宗亲诸侯’这个毒瘤,直接引发了景帝朝唯一的一件巨大政治事件:吴楚七国之乱。
至于猪倌丞相公孙弘,更是四十岁开始读书、六十岁才被征辟为士,成为了武帝刘彻一朝,仅有的一位手握实权的汉相!
从这一个个即便纵观青史,都享有极高声誉的人,就不难看出‘贤良方正’这个群体,对封建政权究竟意味着什么。
——与后世三国时期,‘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一样:在汉室,能被征为贤良方正的人,只要出现一个,就能保天下三十年安稳;出两到三个,就足以推动一场旷古绝伦的太平盛世!
而这,也正是过去十几年,自汉室鼎立至今,都从未曾有一个人,能被汉家朝堂征辟为‘贤良方正’的原因。
贤良方正的选拔条件,实在是太过于苛刻了······
苛刻到了只要被选上,就基本能直接按‘准三公’,甚至‘准丞相’培养的程度!
举个非常具体且直白的例子。
——四年前,尚未太子的刘盈储位动摇,为保刘盈储位,太后吕雉托留侯张良亲身前往,自商山请来了四位避世老者,也就是世人常说的‘商山四皓’。
而这四位老者,便是曾被先皇刘邦征辟为‘贤良方正’,点头就可以出任二千石级别的博士,并被默认为九卿备选,最终却委婉拒绝征辟的人。
在过去几十年,经历秦末混战之后,有资格成为‘贤良方正’的人,不是早就成为了汉室天下的中流砥柱,便是死在了秦末战火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