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马邑献降,代地自是门洞大开,偏偏毗邻代地的燕、赵两国,也处在一个十分微妙的时间节点。
——在韩王信于马邑献降的前一年,燕王臧荼谋反被诛,长安侯卢绾得以受封燕王;
而在韩王信献降之时,卢绾成为燕王还不到一年,燕国内部都还没整理清楚,对背靠匈奴主力大军,龇牙咧嘴冲向汉室府邸的韩王信,彼时的燕王卢绾根本提供不了什么帮助。
至于赵国,情况也是非常相似。
——几乎是在臧荼谋反被诛的同时,初代赵王张耳病逝, 王太子张敖继位,是为二世赵王。
按理来说, 虽然赵国没有像燕国那般发生叛乱,但诸侯罔替,也总是要花一些时间才能厘清头绪。
简单来说,就是权力的交接哪怕再平稳,也总归需要时间。
而这,也就成为了刘邦反感张敖的第一个心刺:在平城战役中,张敖所掌控的赵国,几乎没有对刘邦给出丝毫帮助。
燕、赵没有助力,代地又因为韩王信的缘故尽数失控,这也使得刘邦在经历平城一战,尤其是那场为期七天七夜的‘白登之围’后,心中堆积的无尽恼怒。
夏侯婴至今还记得,那一年,自平城回转长安之后,刘邦说了什么话。
——卢绾刚获封,又毗邻边墙,无力调拨燕军便也罢了;他张敖承袭乃父之位,且远边墙数百里,又为何不调兵助朕?!
喊出这句抱怨之语后,刘邦便似是为了泻怒般,马不停蹄去了趟楚国。
然后,就是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消息传回长安。
等刘邦将弟弟刘交封为楚王,又带着已经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回到长安时,让刘邦讨厌张敖的第二件事发生了。
在平城战役之后,包括刘邦在内的整个长安朝堂,都已经决定与匈奴暂且签订和平条约,以专心平定内部。
而签订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