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朱由校就让各科承担了这个功能,不再当搅屎棍,只当调和剂。
所以,各科言官已经不再算是言官,而是调停官。
各科的官员会根据本部的需求去其他部门交流协调。
而且各科的官员都是初入官场的年轻官员。
更多的去做调停各部矛盾的事,而到处跑腿,是利于提高他们行政能力的。
而不是被打枪使,当搅屎棍,做党争的主力军,进而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历史上很多六科言官,不得不说是有很硬的骨头的,以致于即便会被杖毙,也敢言。
这种刚硬的意志,如果不成为党争的牺牲品,而是先用来熟悉调停各部政务的话,完全可以在将来作为敢动既得利益集团蛋糕的改革派。
也正因为此,现在的各科言官已经比较安静,因为没空哔哔,就算是哔哔也不再是对皇帝或者对自己的部门老大哔哔,而是各科的言官代表各部门的利益在科议时疯狂哔哔,而各部堂官则根据他们的争论做出更合理的政令草案。
而这事实上,这也附和年轻官员们的仕途利益。
在这以前,之所以六科没有被这样改革,自然也是背后的利益集团不愿意这样改。
毕竟一旦这样改,利益集团就没办法把年轻官员用来当枪使,怂恿个别偏激且利益诉求和自己一致的年轻官员充当急先锋,而因此无风险地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正是朝中所有大佬最想用的方式。
不过,这倒不是说各科科官不再重要。
因为各科科官的职权是调停各部,所以已经被明确是作为阁臣和辅臣或枢密官培养的。
按照朱由校现在规定的铨叙制度,各科科官在这之前,需是翰林院官员,然后还得在大明行政学院培训过。
要求在翰林院待过,是因为翰林院有整个帝国的所有机密档案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