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正有此意,他既然对就调他回京,任吏科左给事中,试着对官制进一步的改革提提建言。”
朱由校这时候说了一句。
如今的大明,行政制度已经有所改革,各科言官不再议政,也不再监督各部,只有调停各部跨部门事务的义务。
朱由校认为,自己不能在想一个部门做事时又要限制他做事。
监督只能是监督一个人的清廉与否、失职与否,而不是监督一个部门做的每一件事能不能执行。
因为后者的监督,已经不算是监督,而是相当于在管这个部门,在审核这个部门。
这也是明朝历史上六科廊言官权力极大的原因,各部要做什么事,六科可以审核驳回。
朱由校深知中央政体职权明确的重要性。
他记得历史上张居正改革进行的第一项改革之所以是考成法,就是为了通过考成法,明确各部门职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六科的权力管住,不让六科给六部捣乱。
因为六科在大明朝政体系中真的就是搅屎棍,各部要做什么事都会受到六科的掣肘。
也因此坑了大明国运很多次。
历史上,就连在崇祯时期,李自成兵临北京前夕,崇祯议南迁时,就因为六科言官光时亨反对,而终止了迁都之议。
当然,崇祯未能迁都成功有各种因素。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做事但权力却很大,即非六部堂官,但对六部政务有最终决定权的六科,在里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朱由校看来,事实上,大明各部的权力需要的不是被监督。
因为已经有负责监督各部官员的都察院、还有专属皇帝的东厂这些。
而各部真正需要的是调停。
因为很多大政是涉及多个部门一起合作的,这就需要各部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调停合作,而利于政令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