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说服李渊,为李渊指明造反的方向和方法,全都是这个十八岁天才少年的功劳。是不是果真如此呢?其实并不是。有两个理由不容忽视。
第一,根据相关史书中一些蛛丝马迹的记载,李渊可不像《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说的那样窝囊,事实上,对于改朝换代,他是早有预谋的。唐朝笔记小说《隋唐嘉话》记载了这样一段话:“炀帝宴群臣,以唐高祖面皱,呼为‘阿婆’。高祖归,不悦,以语窦后,后曰:‘此吉兆。公封于唐,唐者堂也,阿婆即是堂主。’高祖大悦。”大意是说,隋炀帝某次大宴群臣,李渊也参加了。因为李渊满脸皱纹,隋炀帝就打趣他,管他叫阿婆。李渊觉得很没面子,回家就跟夫人窦氏诉苦。夫人说:这是吉兆啊!皇帝管你叫阿婆。阿婆是什么?那是堂主。你封为唐国公,他说你是堂主,这不是说你要化家为国,当天下之主吗?李渊一听,高兴得不得了。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大业十二年(616),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同一年,隋炀帝也下了江都,他俩能一块儿喝酒,说明这件事一定发生在这一年以前。换句话说,最晚在大业十二年(616),李渊也好,李渊的夫人也好,就在脑子里翻腾起了当天下之主的念头,根本不用李世民来启发。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关陇贵族集团本来就有皇帝轮流做的传统,一旦现行统治者地位不稳固,内部立刻就会有人产生取而代之的想法。当年,大贵族杨玄感不也是基于这种想法才造反的吗?李渊是八大柱国之后,一个姨妈是隋文帝的皇后,另一个姨妈是北周明帝的皇后,他的妻子窦氏还是北周武帝的外甥女,两朝皇亲国戚,论根基,比杨玄感还要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怎么可能没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所以说他早有预谋,根本不用儿子提醒,更不用儿子逼迫。
既然如此,那么,李世民所做的那些事,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