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07),隋炀帝在突厥那里看到高句丽使者,一下子就敏感了起来。他害怕这两个政权联合。如果他们联合,一北一东雄视中原,还是很有杀伤力的。所以,隋炀帝才让使者传话给高元:“令速朝觐,不然者,当率突厥,即日诛之。”这句话,仔细分析其实有两层意思。
第一,告诉高句丽国王,现在,大隋如日中天,请你赶紧认清形势,俯首听命。
第二,别打突厥的主意,现在突厥是我的藩属,不可能跟你联合。特地把突厥提出来,其实恰恰反映的是隋炀帝的担心。
这样看来,虽然隋炀帝在突厥遇到高句丽使者具有偶然性,但是,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却是由来已久,具有必然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偶然性可能加速或者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隋朝和高句丽的关系也恰恰是这样。因为两个政权具有天然的矛盾和冲突,所以不仅隋文帝要打高句丽,隋炀帝也要打,到唐朝还要打。双方必有一战,但是,究竟什么时候打?在具体时间的确定方面,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在突厥偶遇高句丽使者事件就有重要意义了。这次遭遇之后,隋炀帝终于下定决心,晚打不如早打,现在隋朝兵精粮足,如日中天,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二、准备出征
要和高句丽打仗,怎么打?隋炀帝可不像当年隋文帝那样仓促起兵。事实上,他做了精心的准备。
第一项是后勤准备。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任何时代打仗,后勤都是一个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隋朝的西京在大兴城,东都在洛阳,位置都比较偏西。而高句丽则在东北地区,相隔很远。怎么解决后勤补给问题?隋炀帝的解决方法是挖运河。就在大业四年(608)元月,隋炀帝颁布诏令,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万余人开挖永济渠,永济渠从洛阳一路往北修,一直修到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这条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