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参加考试。
可别小看这短短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拉开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的序幕。隋朝的科举考试的科目有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种,考上了之后再经过吏部铨选,然后就能被任命为官员,踏上仕途。
诚然,隋朝的科举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是考生还不是自由报考,而是由各州刺史推荐。所以有人说,它还是此前察举制度的延续。
但是,它毕竟再次重申,要把读书和做官,把个人才华、个人教养和个人前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每个人有了一个凭本事而不是凭老子崭露头角的机会,也让国家有了推行文治的制度基础和人才基础。因此,它也就注定拥有了无限的前景和活力。
事实上,就是在开皇年间的一次考试中,十八岁的房玄龄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最终成长为唐初名相,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宰相之一。
隋文帝在开皇年间的这个选官制度,最终发展为自由报考的科举制,成为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古人对全世界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凭这一点,隋文帝足以永垂不朽了。
第三个工作,建立赏罚分明的考核制度。不管是什么渠道上来的官员,其实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而且人是会变的,有的人起点不高,但是公忠体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可能越做越好;当然,也有的人起点很高,但是越来越腐化堕落。怎样才能够有效地保持官员的活力和纯洁性?
隋文帝规定,地方刺史每年年底到中央述职,根据政绩决定赏罚。平时还不定期地派出监察官员到地方寻访。比如前面提到的燕荣,就被审查出贪污、暴虐等种种问题。而且,查出之后立即赐死了。
有罚就得有赏。隋文帝都奖赏过什么样的好官吏?《隋书·循吏传》专门记载了受到隋朝两代皇帝表彰的爱民模范。根据《隋书·循吏传》的记载,就大体可以知道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