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 720【南京记事】

720【南京记事】(4 / 6)

是贵族、地主、商人和小市民,也就捎带着一些自耕农。真正的穷苦农民,在欧洲谁管他们死活?

弥尔顿礼节性评价道:“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连农民的辛苦也会关心。”

通事说道:“作者是一位中国古代的宰相。”

两个英国佬无话可说,在他们的意识当中,一国宰相别盘剥农民太狠就算仁慈,吃跑了撑的去关心农民的状况?

此时的英国,农业种植技术正在迅速发展,都快赶上中国的唐宋时期了。为了提高农业产量,一边引进亚洲的耕种技术,一边圈占土地搞规模化生产,农民属于必须有但偶尔又多余的消耗品。

又逛了一圈,弥尔顿对通事说:“先生,能带我们去城里最穷街区的学校吗?”

“当然可以。”通事微笑道。

南京的最穷街区,在城市的西北角。那一片多山,清凉山、石头山、狮子山……林林总总,又被城墙隔开了秦淮河,明代中期甚至还有农田存在。

没有房子住的底层平民,如果想修几座破屋容身,要么在城外附郭而居,要么在城内西北角依山建房。

渐渐的,城西北就形成了底层街区。

众人顺着西安门大街,沿途商肆密布,挂着各种广告招牌。

商店往往不起独特名字,而是靠商品内容吸引顾客。比如那些商店的招子,往往写着:西北两口皮货、川广杂货、福广海味发客、京式靴鞋店、南北果品之类。

也有口气大的,整出长长的招子,上书: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明代就已经有东洋和西洋的叫法,而且各种广告招牌,看起来也非常现代。比如卖衣带的,招子是“极品官带”。又比如银铺,招子是“万源号通商银铺·出入公平”。

弥尔顿喜欢这种热闹气氛,大街上到处是人,也不知南京市民,为啥有那么多闲心来逛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