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是皇帝与朝臣之间沟通的桥梁,王守澄由此开始干预国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郑注既已成为王守澄心腹,亦开始依靠王氏权势,暗中结交朝臣,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到了“达僚权臣,争凑其门”的地步。王守澄还将郑注引入禁中,“穆宗待之亦厚”。
王守澄、郑注风头如此之劲,朝野均为之侧目,就连执政宰相也要主动巴结二人。当时朝中朋党相争,以牛僧孺、李宗闵、李逢吉为首的“牛党”,与李德裕、裴度和李绅领导的“李党”轮流执掌朝政,争斗十分激烈。时李逢吉担任宰相,接受侄子李训建议,派人以重金贿赂郑注,欲结大宦官王守澄为强援。
李逢吉当年曾力荐从未带过兵仗的李愬为唐军主帅,算是慧眼识人,而李愬则是郑注的大恩人。虽然彼时李愬已经过世,但郑注是念旧感恩之人,痛快接受了李逢吉的重礼,并为其穿针引线。李逢吉由此与王守澄相结,二人一外一内,通力合作,竟至朝廷上下,没有任何势力能与之抗衡。
唐穆宗在位四年便病逝,长子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大唐换了天子,党争却还在继续——
宰相李逢吉与翰林学士李绅素来交恶,李绅经常在皇帝面前驳斥李逢吉建议,丝毫不留情面。李逢吉恼怒异常,但其人性情忌刻,险谲多端,表面不动声色,暗中收买李绅族子李虞,令其四处散布不利于李绅的谣言。
王守澄与李逢吉本是一党,受其托付,急欲扳倒李绅。郑注出主意说,李绅被誉为“悯农诗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句脍炙人口,甚得人心,又深得敬宗皇帝信任,要想一举搞垮他,非得跟皇帝本人扯上干系不可。于是王守澄赶去告诉唐敬宗,声称当年穆宗皇帝驾崩后,以李绅为首的诸大臣一度欲立深王李悰为帝。果然如郑注所料,唐敬宗听后拍案震怒,立即下诏,将李绅贬为端州司马。
李绅离开朝堂后,“李党”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