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能抓住要点,切中肯綮。东太后见到大臣就好像不太会说话了,声音低沉而又含混,每次收到奏疏,也都需要西太后给她讲授诵读,看起来她直接理政的能力确实不是很强。不过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东太后“优于德”,善于抓大放小,她有时可能一个月都不会决断一件事,但一旦涉及大诛赏、大举措之类的军国大事以及重要的用人方案,一定会及时果断地予以拍板,而且处理结果往往令人心服口服。当时外界对其评价很高,乃至“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
恭亲王奕訢在辛酉政变中厥功至伟,两宫太后论功行赏,封其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訢、文祥与肃顺一样都是能干实事的人,不过他们作为洋务派,更侧重于师夷长技,相比之下,肃顺虽然主张重用曾国藩和湘军,但在洋务方面仍偏于保守,这是他不及奕訢、文祥的地方。
同治初年,两宫太后的相互牵制、优势互补,奕訢、文祥的与时俱进、励精图治,使得中央政府内部不仅迅速趋于稳定,而且还形成了一股积极有效的向上势头,这也是所谓“同治中兴”现象能够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肃顺掌权时,对湘军格外看顾,他一倒台,会不会牵连到曾国藩及其湘军呢?得知京城发生政变,一批与肃顺交好的大吏已被划入“肃党”,得到了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曾国藩在日记中用了“悚畏”两个字来概括自己的心情,说明他本人对此不无担忧和恐惧。
不过事实证明曾国藩是多虑了。肃顺被处决后,为了清查“肃党”,那拉氏下令查抄肃府,从中搜出一箱书信,不过里面并没有找到关于曾国藩的一个字。这表示曾国藩不但不是肃顺的党羽,并且还有意与之疏远。
不得不说,曾国藩与肃顺这类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而且有术。他熟读史书,深知朝廷对臣下结党有多么忌讳,所以在朝为官多年,遇到这种事都是绕着走。以前穆彰阿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