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专注于叠层器件,分配给y系列受体的算力比较少,但因为摸索时间足够长,所以现在也找到了一条合适的路径,得到了一种高性能的y系列受体分子,许秋将其命名为y12。
其实,从分子结构上来看,y12和y3相比改变也不大,就是把中央dad单元中带有侧链的nt单元换为了不带侧链的bt单元,同时在原先不带侧链的tt单元上引入侧链,补足溶解性,端基采用的是icin-2f。
至于这种材料为什么被命名为y12,主要是因为邬胜男已经把她合成的几种材料命名为了y5、y6、y7。
许秋也不打算和她抢,就直接从y11、y12开始命名。
刚好也可以进行区分:y1-y7的中央dad单元都是基于nt的,y11、y12则都是基于bt的。
y11、y12的唯一区别,就是前者采用的端基是icin,后者是icin-2f。
最终,基于j4:y12的器件,效率最高做到了16.11%,相比于之前j4:y3体系的14.8%,算是非常大的突破。
虽然叠层器件的效率目前已经做到最高17.3%,但如果单结也能达到17%,甚至18%的话,同样也是cns级别的工作。
像cns这种档次的期刊,在没有够到这个门槛的时候,研究者想要发表一篇非常的困难。
不过,一旦跨过了这道门槛,再想发表cns的难度,其实就没那么大了。
尤其是在许秋已经走到有机光伏领域的最前沿,还能开挂的情况下。
差不多什么样的成果,可以达到这个cns级别,许秋自己心里基本上都是有数的,他只要不断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行了。
得到了y12这种材料,许秋同步开展各项表征,分析它为什么比之前的y3材料要好。
对于材料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