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观念或者方法放在现在看有很大的问题,但放在过去的某个历史时刻,可能就是救命的稻草,是一剂强心针。
比如沸沸扬扬的房地产,现在看来问题非常严重,房地产发展的很畸形,高房价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生育欲望降低,进而引发人口老龄化等等问题。
但往前溯源二十年,在那个时候假如不大兴房地产,国内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可能不会如此的迅猛,也不会让种花家只花了20年的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30年、50年甚至100年的路。
二十年前,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有了钱,他们会选择干什么?消费吗?
消费是不可能消费的,钱几乎只有一个去处,那就是银行,都存起来啦。
而老百姓的钱都在银行存着,不去消费,那么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没有人买;
商品没有人买,工厂老板就要亏钱,和小姨子跑路;
小姨子跑路了,工人的工资就发不出来;
工人的工资发不出来,工人就没钱消费,依然存着钱紧巴巴的过日子。
恶性循环……
换句话说,问题的本质就是货币的流动性不足。
那时的国家之所以选择了房地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房地产在那个时期,是最能够让货币、商品流动起来的一个手段。
本身消耗的货币是一方面,关联的装修等业务也会带动相关产业商品的流动。
其实,本来还有一个股市的,但那个时期国内的股市问题很大,靠不住。
“房产兴国”虽然是戏称,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确实也没有说错。
只是世间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享受了“房产兴国”的好处,也就要支付其对应的代价。
与之伴生的就是超前消费,或者说负债的问题。
据说,现在全世界2%的人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