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trpl,得到的一根测试曲线,进行数据分析时,到底是单指数拟合、双指数拟合、三指数拟合抑或者是四指数拟合呢?
常用的做法,就是挨个尝试一遍,哪个结果有利于分析,那就用哪种。
这其实已经算得上是“不当使用数据”了,因为不够客观嘛。
最后“不当署名”这一点,也有不少例子。
比如,导师抢学生一作的,送sci文章的,还有买卖sci文章的,拿sci文章当聘礼的……
包括之前硕士生导师帮难以毕业的硕士生写毕业论文,其实也是“不当署名”,因为成果是导师的嘛,却写了学生的名字。
洋洋洒洒讲了一大堆后,王少先继续说道:“这里,我引用朱邦院士的观点:我们要大力提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科研不端行为,实施“一票否决”;要从教育入手,批评科研不当行为。”
许秋觉得这个观点还算合理,现在学术不端问题还有一大批清理不干净的,如果把学术不当也给一刀切的话,估计学术圈会一下子天下大乱。
有病就得治,但要先治大病,放着癌症不治,先去治感冒那就本末倒置了。
王少先接着引用:“朱邦用两个‘史无前例’来形容当前学术圈的状况。”
“一是随着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滑坡,急功近利盛行以及某个时代中长大的一代人成为学界领导人和中坚,我国科研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二是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各界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度史无前例。”
“为何能产生学术不端?朱邦认为既有不良学术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责任。不良环境包括:按论文数给奖金;按论文所发表的杂志影响因子评奖;发表论文数量与学生毕业或教师升职聘任挂钩;举报后单位仍疏于查处或包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