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就是说,到了崇祯五年的年底,大明朝行政改制,已经遇到了一个瓶颈。
人才的瓶颈。
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的选拔遇到了瓶颈。
吏部和礼部的奏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
关于这一点,崇祯也早有思考过。
为什么不早做?
当然不能。
这是治理国家,前几年新的部门并没有那么多,地方上的人才是充足的。
但从去年到今年,无论是双税制的推行,还是粮食局、钢铁总局等等的增加,都预示着人才到了瓶颈了。
如果提前靠公务员考试改革,考上来的人才,往哪里扔?
总不能闲着吧。
倒是目前还可以从各地大学里捞人顶着。
而眼下,在不废除科举的情况下,每年开公科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且现在吏部和礼部联名上奏了,这事就更好办了。
十一月三日,皇帝果断通过了礼部和吏部的申请,从明年开始各地每年四月都要开设公科。
公科考试的题目由礼部出。
这场在朝堂上的争论,才慢慢缓解下来。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废除科举考试,还是那个原因,目前天下许多仕子手里只有四书五经,直接废除了会影响到他们的仕途。
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
这事是不能一刀切的。
在这种局面下,赵光抃就陷入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里。
他对朝廷的行政效率有了全新的认识。
十一月初,他就被传召回京师,走了一趟大明国土管理部。
随后,再走了一趟大明钢铁总局。
分别于王在晋和汤若望谈完话。
有了两点收获:一、顺天府的铁矿和煤矿,现在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