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诸葛亮的带领下,看到了句章造船厂里新的船坞。
船坞的长度达到了五十丈,显然是可以用来造大家伙的。里面停着的东西倒是不太大,但也比往年李素看到的海船要明显更长一大截了。
船体的结构,看起来倒是没有什么穿越的设计,至少没有出现西方的克拉克船、盖伦船甚至飞剪船,一看就是没有穿越者指点,都是正常人自己鼓捣的。
只是外观来看,像是结合了福船和后世阿拉伯船的一些优点,船头船尾也比福船更加收窄流线,桅杆和船帆设置也更多了,达到了三根桅杆、还有前后拉索的飞桁帆。
在传统中式帆船里,桅杆顶和船头尾之间斜拉索的飞桁帆,肯定是不存在的,所以这肯定是东地中海、红海、波斯湾沿岸文明的产物,一看就是诸葛亮吸收了西方工匠有优点的地方。
不过,这些飞桁帆肯定不能再用中式的竹席草席来做,只能是用厚实的麻布,于是李素就看到了眼前这种中西合璧、慢慢摸索的产物。
为了这,诸葛亮还特地开了个帆布工场,改良了专门织帆布的织机和纺纱机——致密厚实的布料,需要的编织工序和人工成本其实是减少的,因为单位面积需要的经纬线数量都变少了。
但布匹的材料用量肯定是明显增加的,因为布变厚了,纺纱环节需要的纱线也要搓得更粗。诸葛亮也算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一点点把必要条件攒出来的。
另外,李素还能看到,旁边还有几个大型船坞,也都是新建成的。看来他休假的那一年多里,这里的大船坞上马了不止一处。
那些船坞里,还停着一些完成度更低的船,有些还暴露着龙骨,李素看得清楚,那些龙骨也都是黑黢黢的颜色,显然是铸铁的,可能铸造完成后还经过额外的锻打强化、让材料更致密。
之前李素早在194年就发明了单一底轴龙骨,在益州就用过了,后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