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出于跟“叛军”发行的《通讯》打擂台的动机,一些心向大议会的枫石城士绅,只要逮到机会,就会大力吹捧城外的议会军残部死守枫叶堡、面对血狼勐攻岿然不动的壮举。
对于大议会军为何沦落到只剩残兵败卒困守枫叶堡的境地,他们则善意隐去。
按照他们的说法,正是因为枫叶堡守军的牵制,“叛军”才未能第一时间打出新垦地、反攻诸王堡。
而铁峰郡军声势浩大的攻城演练,也在无意间“赞助”了这种认知。
故事反复倒手,设定也逐步增加。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给防守枫叶堡的不知名大议会军指挥官,封了一个“红蔷薇之盾”的雅号。
由于《通讯》被赋予的权威性,天然容易激起受众的逆反情绪。比起“正义的新垦地联军大破伪议会军”的新闻,帕拉图人更乐意听一个困守孤城的悲情故事。
随着故事越传越广,“红蔷薇之盾”的名头也不胫而走,成了大议会军的一面旗帜。
可是此时此刻,望着审判席上面黄肌瘦、死气沉沉的联省老,凡是听说过“红蔷薇之盾”的自由人,无不大失所望。
尤其还是一个联省老!
期待与现实的差距,令人们心中生出强烈的幻灭感——这也是斯库尔·梅克伦期望看到的反应。
若非为扯掉诸王堡最后一层遮羞布,今天被带上审判席的联省军官,应该是另一位炮兵中校,而不是区区步兵少校。
面对沉默不语的奥尔德·费尔特,斯库尔上校再次发问,给还在心存幻想的诸王堡支持者钉上最后的钉子:
“为什么?一个联省军官,会来到新垦地,扮演‘红蔷薇之盾’?”
听到上校的问题,费尔特少校感到困惑。“红蔷薇之盾”是什么?少校对此一无所知。
他转头看了一眼背后,因为他甚至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