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发祥之地,唐朝时是“宋州”,太祖赵匡胤曾为此地归德军节度使,所以登基后定国号为“宋”;景德三年,真宗皇帝为追念太祖“应天顺时”创建大宋,将“宋州”改为“应天府”。而应天书院即睢阳学社建于五代后晋,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并称当时的四大书院,“应天书院”的匾额是真宗皇帝御笔钦赐的。此时的主持戚舜宾是当年后晋主持坚素先生戚同文的裔孙,继承了乃祖贫贱不屈、诲人不倦的品格,应天书院整体学风酽厚,极多良师益友,大家唯一的目标就是科举及第。
朱说进书院打扫干净一间小屋,没日没夜地苦读,夜里困了就拿水冲冲脸,从不脱衣酣睡。谢氏发现儿子走了派范吴追来,苦劝他回长山。“不,我不回长山朱家,等我十年后登第,迎接母亲!”朱说摇头,坚决地留在书院。这一读就是五年,五年没睡觉换来了学业大成,“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他写有一首著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真宗皇帝迷信“天书”,得一“天书”谓“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他便自称“道君皇帝”,亲奉天书封禅泰山,又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皇帝到府城,万人空巷,人人踮脚伸脖,都想一瞻圣颜。道君皇帝升应天府为南京,大赦天下,一时人声鼎沸山呼万岁。热闹中只有朱说留在学社继续读自己的书,别人问怎么不去看皇帝,他笑笑回答:“将来再见吧。”果然,在第二年即大中祥符八年(1015),二十七岁的朱说进士及第,殿试时见到了真宗皇帝赵恒。
从那天起,朱说知道,一切都将不同。
“朱说!朱说!我是滕宗谅,字子京!洛阳人!”滕子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