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吐:“诸位王爷对殿下处理政务尚存疑惑,需假以时日”。
朱元璋听了沉吟一会儿,对朱允炆道:“朕以前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藩王都不管地方行政,只负责守护边疆。现在蒙古北疆已定,朕让你四叔回北平吧,在王府里先呆着,磨磨性子。”
朱允炆躬身道:“凭皇祖父圣裁”。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一身杏皇锦袍长身玉立,瘦弱文秀,净白如玉的面庞上五官精致纤细,温文而雅,实在是人才出众。可是,一点儿都不像自己,不像自己朱家的人。朱家的人应该是朱棣那样,魁梧的,古铜色的,粗糙结实的。
这个孙子更像他的父亲朱标,从长相到性格。虽然两个人一直跟着自己在宫里学习处理国事,可是父子两一样的宽厚仁爱,一样的喜文厌武,一样的优柔寡断。张口仁政,闭口爱民,总是嫌自己太严厉苛责,嫌自己杀伐太重。
黄子澄此时已近五十岁,在朱元璋身边十二年,颇为了解皇帝的心思。这时见朱元璋面带沉吟,揣摩着说道:“昔日汉高帝骂陆贾曰‘乃公居马上得知,安事《诗》《书》!’,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贤,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有惭色,乃命贾成书《新语》,称其善。”
这段故事,讲的是汉高祖刘邦,讨厌儒生陆贾,陆贾却说: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马上治理天下。商汤和周武王都是顺民守业,秦国严刑峻法终于在赵高手上灭亡。如果秦国推行仁政,就轮不到汉高祖取天下了。
黄子澄说这个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帮朱允炆,赞他“行仁义,法先贤”,同时也是提醒朱元璋。说完了故事,黄子澄看着朱元璋的脸色,小心翼翼地道:“殿下仁明孝友,实乃我大明之福。”
朱元璋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