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加点也忙不过来,劳模朱元璋后来妥协,找了几个翰林学士帮忙,称其为“大学士”,这就是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近年来实在年纪不饶人,朱元璋遂将政务慢慢交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在奏折上拟好笔注即处理意见后,秉笔太监王直再分类交朱元璋。
朱元璋吸取历朝宦官祸国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兼任外臣,任职不许超过四品。宫门外特意立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着斩”。
秉笔太监王直却有些例外。他原本是朱元璋造反队伍里的一个小兵,跟着东奔西跑十几年,略通文墨,朱元璋登基后自愿净身进宫,在皇帝身边一呆就又是三十年。如今五十几岁,个子矮小,面庞还是一样清瘦,如果不是眼角几道皱纹,真难想象已经在宫里三十年。平时总不声不响不动声色,朱元璋却几乎一天也离不了他。
王直见皇帝面前的快批完了,躬身又呈上一摞,特意把最上面的两份歪斜了一点。朱元璋没抬头,却知道王直在提醒这是重要的奏折,喝了口茶,随手取过。
这封是四子朱棣的,“经彻彻儿山兀良哈秃城两次大捷,蒙古阿鲁台部和马哈木部落俱已臣服我朝,料近年不会再起事端,北疆暂平。儿臣现在大宁卫十七弟处,该当何为,乞父皇示下。”
朱元璋前些日子已经知道了彻彻儿山兀良哈秃城两次大捷,今日看到儿子亲口说北疆暂平更加高兴,不由哈哈大笑两声:“好!好燕王!”,脸上的皱纹齐齐开花。 瞥一眼侍立在旁的王直,朱元璋有些不解,打开了第二封折子,却是大宁卫袁都指挥使呈兵部的行文。
朱元璋越看越怒,几眼匆匆扫完,看到朱允炆的笔注:“恐朝鲜国为此生事端,影响铁岭卫。”
朱元璋把折子往桌上一扔:“荒唐!”,对王直说道:“传太孙! 还有黄子澄!”
不一会儿朱允炆和黄子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