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样来。
最后不得不求着林楚妮来协助。
她也忙不过来呀,就把自己职业教育部那边负责美妆的伙伴,还有十来个已经跟了半年以上的学徒带过来一起搞。
所以呈现出来的就是真人大小,栩栩如生的蜡像馆标准。
光是密密麻麻的摆放在雕塑工厂大棚下面,就已经有种兵马俑的壮观感。
开学以后好多人都跑来看,偷偷拍照,颇觉自豪。
因为都知道是万长生自己掏钱做的。
这玩意儿未来能不能赚钱两说,但是在这个社会只记得给明星们做蜡像馆的时候,为几十年前那些默默无闻的三线工人,核工业战士做塑像。
光是情怀就值得点赞。
而且确实件件精品。
超写实作品更多是技术精湛,耗费时间,和那种需要深刻表达艺术性的东西烧脑不同。
雕塑系学生来做这种看起来像的东西,难度并不大。
但一件两件摆着也许不算什么,几十上百件开始堆积排列。
那就从量变到质变,就有冲击力了。
单个作品是蜡像性质,艺术含量不足,几十上百件合起来是一件群雕的时候,艺术性就变得极高!
因为这是群像,表现的是几十上百位同一环境下不同姿态的形象。
就像当年蜀美的成名作《收租院》那样,单独的一尊地主欺压农民,看起来还有些又红又专的主旋律。
但几十尊群像,全面展现两个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冲突,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从两个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上升到两个阶层之间的不可调和。
所以当初在全国巡展的时候,才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呢。
这里的塑像也是这个道理。
虽然没有任何反面角色存在,但依托整个核工程基地本来的各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