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和相关的工业界人士,90年代的普通人对碳纤维的了解就很少了。传说中的碳纤维高尔夫球杆,此时要卖到数百万日元,等于是一个日本工人的退休金,又有几个普通人买的起。
杨明在递交文件给苏城之前,虽然将之看了一遍,但在没有专业背景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知道碳纤维是如此妖孽之物。
而苏城又怎么可能不知道,碳纤维的庞大价值。最早做这东西的东丽公司,日后的雇员人数达到3万余,比现在的大华实业还多。
以小日本的企业制度,没有稳定而庞大的利润,又怎么敢招募如此多的员工。
假如真的能够掌握碳纤维的制造技术,不光是开启了一个大金矿,而且等同于一张护身符啊。
不管出于何种念头,苏城都放下了哈萨克斯坦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上*海的大华总部。
大华实验室仍然设在大华总部内。
它是唯一一个还在与集团总部共用驻地的下属分公司。这一方面是因为实验室搬迁不易,另外也是因为大华实验室的重要性。
经过6年多的积累,以及苏城接近疯狂的挖角和招聘,现在的大华实验室有3000多名研究员。即使还不能和国际上的石油大鳄们相媲美,在国内的独立单位中,也属于蝎子拉翔,独一份了。每年的专利数量比三桶油的研究院加起来还多10倍都不止。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的正常的研究院,专利数量都只多不少,但在中国,充足的研究经费和优渥的员工待遇,还是引来了不能置信的目光和绝大的吸引力。
可以说,苏城不光是借用了后世所了解的经验和理念在做大华实验室,他还将自己的梦想投注其中。
当年,他从大学毕业的时候,又何尝不想得到一份好似微软或google一样的工作。但在那个年代里,普通大学毕业的他,最多也只是梦想一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