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孙元这个军汉幕中混饭吃。
一个书生故意问:“听说北方科举容易,此事可真?哎,我等是生错地方了,若也是北方举子说不定现在已经在翰林院做庶吉士了。”
明朝科举实行的是南北榜制度,南方士子和北方士子分开参加科举考试,分别录取。
这是因为,南方文风鼎盛,如江浙地区的一个小县,出他几百个秀才举人,每期考几个进士都不是什么怪事。比如在这泰州,小小的一个州府,有明一朝就出了两个内阁阁老,两个尚书,至于进士,起码三位数。
至于北方,因为地方贫瘠,读书的人不多。
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因为没有实行分榜制度,每次会试,不但状元榜眼探花,就连二甲三甲也几乎被南方士子给包圆了。弄得皇帝一上朝,满目都是南方人,满耳都是吴俣软语。
朝政几乎完全被南方人把持,政治生态变得极不平衡。
到最后,朱元璋才发现问题有点严重。就将北方和南方士子分开考试,南北两榜的录取名额也完全一样。
实行了两百多年之后,朝中的南方北方人才各占一半。
如此一来,南方的科举考试因为名额有限,竞争特别激烈,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算你才高八斗,上了考场,也没有丝毫必中的把握。比如冒辟疆这样的大才子,一连参加了六次会试,竟次次名落孙山。
至于北方地区,会师乡试这两个考场且不说。再西北如甘肃宁夏这样的地区,童子试的时候,能够凑够考生就算是不错的了,只要你读过几年书,一进考场,秀才功名基本就算是到手了。所以,在南方士子看来,北方读书人的功名水分极大,根本就做不得准。
所以听到那人问,众书生都夸张地笑起来。
孙元感觉自己叫傅山过来,好象是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
好在傅山不以为意,面上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