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年满八岁,便可入学,每年呢,缴纳一定的学费。这官学的用度呢,朝廷可以出一部分,县衙可以拿出一些,再加上那些子弟缴纳一部分,如此一来,想必也够了。这些入学的暂时可以称之为学童,学童在县衙官学里学习三五之后,若是学的好,则可以进行考试,若是成绩好,则可以升入府学,朝廷在每个府设立一个学校,为府学,这府学只招募较为优秀的学童,令他们升学读书,入了府学,童生便为学生,学习三五年之后,若是书读的好,可以继续考试,进入省学,如此一来,不但可以使聪明的学生一展才华,也可以让朝廷得到更多的人才,最重要的是,就算是寻常的子弟,就算读书未必用功,才智也及不上别人,至少在县学里能学学会读书写字,这是旷世未有的功德,若是陛下肯实施,单凭这一个事迹,只怕唐宗宋祖都要汗颜了。”
柳乘风一席话,听的朱佑樘顿时脸色红润起来,如今到了他这个地步,说句实在话,眼看自己时曰无多,自觉的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够,而现在柳乘风却等于是给他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柳乘风的这个章程,可谓是旷古未有,历朝历代确实或多或少会设一些官学,可是官学多是太学、国子监之类,要嘛是贵族读书,要嘛就是收容天下最顶尖的学子入学。可是柳乘风提出的这个意见,却是让天下人都有进学的机会,将官学一直下办到县里去,让所有人都粗通文墨,还能令相当一部分优秀的学子到府学、省学甚至是太学里读书,若是这个法子实施下去,只怕天下人都要称颂了。
这是居功至伟的大业,柳乘风的这个意见,若是在几年前提出来,对朱佑樘来说只能是个异想天开的笑话。因为那时候,朝廷连太学都养不起,连将士的军饷都不能足额发放,甚至连官员的俸禄都得用布匹和大米来替代,这个主意,只是个空中楼阁,说的难听些,简直就是个笑话。
可是现在确实是不一样了,现在朝廷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