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极限,实现了辉煌的华夏第一帝国(秦汉帝国)。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疆域的扩大,帝国各部分之间的经济差异和文化差异变得越来越大,复杂度也越来越高。原本严密的法律和军公爵制度变得越来越僵硬和不合时宜,加之大一统帝国的出现使得残酷的“战国时代”得以终结。华夏世界不得不采用更加松散、冗余度更高,动员效率也更低的管理方式。而周边的文明也不约而同的踏上了华夏帝国的足迹,在文明的初期,他们都或多或少的采取了类似的方式,即用残酷的军法来管理整个社会,将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军事组织中去,以求在残酷的生存竞争脱颖而出,比如完颜阿骨打所创立的孟安谋克,成吉思汗所创立的札撒等等。日本也不例外,战国大名无不通过建立严格的法令,以求控制领国的各种资源,并将其集中在军事斗争之中。其表现就是对农民的高额年贡,北条的四公六民就传为美谈;五公五民就是常态,六公四民,七公三民也不是没有。但不管这些统治者穷尽一切手段,但始终无法解决一个矛盾——残酷的压榨必然会破坏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降低获得资源数量的上限。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只能获得自己劳动成果中很少的一部分,仅仅够维持自己的生存,那么他是不会有太大兴趣来想办法改进技术,提高产量的。而且他还会想方设法的隐藏自己的收获,消极怠工,以反抗上位者的掠夺。因此从长远来看,过高的税率反而是对上位者的损害。因此这些战国时代的统治者们不得不在“现在死”和“将来死”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通常来说,他们都会选择“将来死”。
而在地球的对面,同样处于战国时代的欧洲人却发现了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借债打仗。既然高税率会有如上的损害,那借贷就好了,既可以获得大笔资金击败对手,又可以避免因为高税率引起对生产的破坏。而且能收多少税是有上限的,但借债却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