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明朝廷的情报获取能力。
首先,这个年代是没有电报电话网络这种东西的,游牧民族依靠马匹行动迅速的优势,可以一日数百里,上午某地刚刚被清军袭击,下午清军很可能就到了数百里之外,袭击另一处县城。
而大明朝廷的情报传递是需要时间的,等到这些失利的战报送到崇祯皇帝的案头,试想,同时收到两份奏折,一份说清军某日上午袭击了某地,损失惨重,敌军人数大约一万,另一份奏折则来自于数百里之外的另一处县城,也说清军袭击了自己这里,敌军的人数也是大约一万。
假定撰写这两份奏折的明朝官员,都对清军的情况掌握的十分详细,情报无误,这两份奏折全部是真实情况,但是看到奏折的崇祯会怎么想?
敌人是一万还是两万?会不会还有敌军潜伏在其他地方?
这还是一支军队造成的伤害,如今皇太极分兵三路,行军速度奇快无比,当十几份奏折同时出现在崇祯的案头,都说自己遭受了清军袭击,这让崇祯如何判断敌军的数量?敌军的数量弄不清楚,又如何能弄清敌军的作战目的?
而这些奏折中,还很有可能存在着地方官为了推脱自己的责任,故意夸大清军数量的情况,也就是说,这些情报中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尽不实之处。
如此种种,大大地增加了大明朝廷获取准确情报的难度。
在工业革命之前,游牧民族面对农耕民族,马匹的优势实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