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架,将万脩的尸体小心翼翼地放在担架上,尸身上覆盖着汉军的大旗。
人们抬着万脩的尸体,边往宛城走,边大声唱吟:
“批铁甲兮,挎长刀。与子征战兮,路漫长。
“同敌忾兮,共死生。与子征战兮,心不怠。
“踏燕然兮,逐胡儿。与子征战兮,歌无畏。”
他们唱的,正是汉军的军歌。
万脩是扶风人氏,现在那里正被赤眉军占领,汉军将士们无法把万脩的尸体送回他的家乡。坚镡找刘秀经过一番商议,最后决定把万脩葬在宛城。
这里虽然不是他的家乡,但却是他最后战斗的地方,是他拼死守护的地方,他应该被葬在这里,英烈的英魂,应与宛城同存。邓终和董訢,联手进攻宛城不利,被汉军打败,损兵折将无数,最后两军收拢残兵败将,散兵游勇,再一统计,原本两军合计是五万大军,现在只剩下可怜的两万人,宛
城一战,他们足足打光了三万将士。
虽说邓终和董訢兵合一处,重整旗鼓,但已然无力再对宛城发起像样的攻势,另外,任观的倒戈,也让宛城的兵力增加了两千多人。
宛城的战事开始趋近于平缓,与此同时,南阳的南部战况,也发生了变化。吴汉军在被邓奉及其盟友四面围困之际,选择主攻南方的秦丰军。
秦丰的势力不容小觑。早在王莽还活着的时候,秦丰便在南郡造反,拉起一支起义军,先后攻陷宜城、邓县等十余个县,拥兵数万之众。
即便后来刘玄称帝,也没能动得了秦丰这支起义军,秦丰更是在自己的地盘,自立为王,自称楚黎王。
秦丰之所以要和邓奉结盟,很简单,他绝不能允许南阳落在刘秀的手里,一旦南阳被刘秀的汉军攻占,那么汉军的下一步,肯定是直指他的南郡。
所以对于秦丰来说,他和邓奉是唇亡齿寒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