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外,其他几乎是寸步不让。
第二批大军续之后,日本态度再软。按照李鸿章电告朝廷的话来说,对于了结此事极是乐观:“…………日人不难渐就我范围,彼之狡计全无所售。端赖太后及我皇上如天之鸿福。臣苦心经营北洋劲旅,水6两师操练垂二十年之功,告成于今日。渤海内外,已成深固不摇之势…………”
在中法战争之后,因为李鸿章主持和议,被朝野上下骂到臭头。几次退出北洋休息,他的协办大学士也始终没有更进一步,都是朝廷在压制他的信号。李鸿章自己也明白他权太重,风头太劲,一直在北洋自己的地盘上苦心经营,韬光养晦。看着朝廷扶植起一个个地方势力分他的权,减弱他的影响。比如说两湖张之洞,两江刘坤一,甚至重用原来的湘系人马。他和翁同禾之间带着私怨的争斗也一直落在下风,在军机几乎没有了他的代言人。朝野上下,都对淮系提防戒备。
但是这次中日事起,老头子一下又咸鱼翻身!交涉如此顺利,东方俾斯麦的名号又叫得震天价响,重臣地位,不可动摇。他更是要一心求好,顺顺利利的把这个交涉办完!
正因为对日交涉,不能出半点问题,关系着李鸿章的晚节大业。他才在一开始还是忍气约束住了淮军,不要向北过分追逼。省得节外生枝,在朝鲜又闹出什么乱子出来。淮军上下也明白,这样的大军孤悬在外,是维持不了太久。这次为老李争面子。一个月几十万打不住的开销都是北洋自己在掏腰包。等和议定了,徐一凡也就范了,大军还是要撤地。所以甫一安顿。就忙着自己地事情,利用轮船运朝鲜的人参粮食回天津卖啦,勒索朝鲜地方供应
得一时不可开交。大家都是带兵的,不像搞洋务地炮不响。黄金是一两都没有的。在北洋承平的日子里,大家都苦够了,还不抓紧时间赶紧捞点养老的钱?
至于徐一凡,现在大家忙着先刮南面儿,迟点再去找他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