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事情撇干净。先看看朝廷有什么意见出来,当初一点儿想要招揽徐一凡的心思,这个时候早就丢到了九霄云外去。
结果事情变化得让人目不暇接,朝野清流开始同声一呼,全力的支持徐一凡地行动。在清季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虽然是绝对的中央集权,但是清流呼声的力量,却也是很大。不然怎么就能和实权督抚还有旗人中央鼎足而三?
光是清流,倒也问题不大。在北洋看来,反正再强也强不过洋人。只是最后惩治徐一凡的恶人,最后让谁来做罢了。北洋上下,当时的决定就是装傻,李鸿章装病。不表任何意见,反正徐一凡也不归他们管。
但是让李鸿章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这次朝廷不知道为什么,跟徐一凡一起疯,居然将徐一凡从钦差委员坐升钦差大臣!从道台又升布政使藩台。这几个月升官升得简直是触目惊心!对泗水的事情李鸿章他们不想管,但是对朝廷心思,政治嗅觉却灵敏得很。杨士骧当时就拍掌认定,这是朝廷扶植徐一凡的开始!徐一凡虽然做出了胆大包天的事儿,但是这杀伐决断,曾经著书立说的学问,还有居然在短短时间内拉拢了北洋水师放出去兵船的能力。嘴重要的是他不是任何地方督抚地私人,算是天恩简拔的能员。位置又在畿辅之地,朝廷是想利用他来分北洋之权!
牵涉到权利斗争。任何的温情脉脉都不再存在。徐一凡和北洋那点香火之情又早就烟消云散。北洋上下顿时就开始关心起这次交涉结果。对于他们来说,交涉结果如何,唯一重要的就是看洋人的态度如何。这些日子,李鸿章就忙着接待驻节北洋天津的洋人朋友,探探他们的口风,到了现在的结果,却只是失望。
徐一凡看来又要过关!等他负着名震天下的声望回到北洋,就再也不是寄人篱下,朝廷中枢也不闻不问的闲职道台。兵再一练,那还了得?北洋之地。早就是淮系盘根错节。让一个外人来分权,就算李鸿章有点宰相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