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神游 > 090回 方寸容尘外,青漪近蓬莱

090回 方寸容尘外,青漪近蓬莱(4 / 12)

么和尘、和曦所谓的“回山”是回哪座山呢?会不会就是那三座消失的山?如果是这样,我可是自己第一次独立发现了修行界的一个秘密。

这一阵子,我经常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和那位管理员校友也混的越来越熟。得以借阅了不少珍藏的历史文献,大多都是孤本、善本。有一天,我在图书馆意外的碰见了柳老师,她是来借书地,借的是一本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原来她也在研究梦境。

张先生曾经告诉过我。修道的人不能用所谓地心理学现象去理解修行中经历的境界,风君子也讲过。比如说“他心通”中移情、共情、开扉三种境界,只有实证之后才可能了然而悟,而不是用一种谁都可以阅读与理解的理论去描述它、观察它,然后就宣称自己知道了、明白了。所谓修道。不是要你知道有这种境界,而是追求能够自由的出入、体会这种境界。

张先生很有学问,学识也不仅限于传统的宗教与国学。对古今中外地学科都有了解。他也告诉我,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初衷以及最终目标,与修行人所追求的“道”,很可能是同一种“东西”。比如弗洛伊德将意识分为无意识、前意识、表意识(徐公子注:国内地翻译各有不同)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又将人格分解为本我(徐公子注:音译为“伊德”)、自我、超我三个层次。这和佛家唯识宗的“八识论”非常的接近,只是境界没有那么深入。也许弗氏自己只体会到那个地步,但可贵的是,他用西方文化中的世俗语言描述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在近代西方。弗洛伊德不仅仅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而是有着哲学大宗师的地位。因为他地理论,也是在寻找和解构意识与存在的本源。可惜弗氏不是佛祖也不是老子,他没有找到开放式的终极境界,只是将一切归结于抽象的“里比多”(性本能)。他也是对的,自然界一切物种的存在现象都源于此,但他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